5月已过半,立夏后天气转暖,早晚温差大。天气预报我们天天看,不过天气为什么能预报?
古代预测天气主要靠观察,还形成了很多天气谚语,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现代则利用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
想要进行天气预报,第一步是收集充足的数据。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收集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通过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了解到高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情况。
气象雷达能够给大家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能明确风速和风向。气象卫星则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气象学家直观地判断云团的发展,红外线数据可拿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
接下来,要对采集到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由气象台制作并向社会公布。就预报覆盖时间来说,天气预报通常分三种:短期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临近天气预报。
根据将于2021年7月1日实施的GB/T 28594-2021 《临近天气预报》可知,临近天气预报对象主要为短时强降水、冰雹、龙卷、雷电、大风等。时效也比较短,只有0~2h
天气预报我们每天都看,不过仔细看一看,会发现熟悉的天气预报中也暗藏很多玄机。
气温是体现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气温测量必须在距离地面约1.5m的百叶箱(Stevenson Screen)中进行。
温度计置放在百叶箱内,不仅可避免日晒雨淋,同时也能减少受到太阳光的直接辐射影响,因为百叶箱内的空气处于流通状态,测量得到的数据能代表自由大气的温度。
天空中云量、云的属性、云距地高度等大气状况为天空状况,出现降水、光、电等情况则是天气现象。
GB/T 35663-2017《天气预报基本术语》根据云的数量,将天空状况划分成了晴、少云、多云、阴4种状况。
晴间多云意味着大部分时间是晴天,少部分时间云量增多。晴到多云则说明天气状况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始终在“晴”与“多云”这个区间内,当我们站在户外时,有时会觉得气温与身体感受到的温度不一样,或是在同样的气温下,有时候觉得舒服,有时候却觉得闷热。
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湿度、风速及日照等因素会影响我们对温度的感受。能够表达我们对冷热感觉的指标,就是体感温度。